“现在办喜事,桌上摆束鲜花比摆烟酒体面多咯!”北海银海区侨港镇电建村村民吴大姐一边整理民宿客房,一边笑着算起变化:“过去嫁女收彩礼讲‘万紫千红一片绿’,现在谁家要高价彩礼,能被邻居戳脊梁骨?!闭飧鲈怀鹿媛袄诺谋鹾S娲?,正用一场“文明革新”重塑生活模样。
旧俗“瘦身”:从“人情重负”到“轻装前行”
时针回拨至两年前,电建村的码头常被两股“风”笼罩:一股是咸腥的海风,另一股是刺鼻的鞭炮硝烟?!耙荒甑酵?,光随礼就花掉小半年收入?!庇婷窕拼笫寤匾?,最忙时一个月跑8场酒席,“渔网没挣几个钱,人情债先压弯了腰?!?/p>
变化始于村口的“渔事夜谈”。2023年夏夜,村支书吴陵泉召集30多位渔民围坐虾米广场,有人当场“晒”出账本:去年随礼8000元,占家庭收入10%。当晚,《电建村村规民约》修订版草案出炉:红事彩礼不超过3万元、白事宴席不超过2桌、禁止燃放烟花爆竹。
如今走进村里,“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”的标语随处可见。村委统计,新规实施以来,全村红白事平均花费从3万元降至1万元左右。“省下的钱,我给家里添了台冰柜扩大虾米生意,年收入多了3万!”养殖户老黄算起账来满脸笑意。
文化“加码”:从“闲时打牌”到“舞台放歌”
傍晚六点,虾米广场准时响起月琴叮咚。56岁的渔民林大哥抱着乐器加入“蓝海文艺队”,身后的文化墙上,“渔歌嘹亮·文明同行”八个大字被夕阳染得金黄?!耙郧笆胀缶投浊礁蚺疲衷诿恐芘帕沸陆谀?,日子过得有滋有味!”他拨响琴弦,唱起新编渔歌《新风赞》。
虾米广场举办乡村音乐会。
这抹“文化亮色”源于村里的“渔村文化再生计划”。电建村将疍家婚俗、妈祖信俗等非遗元素与现代艺术融合,成立由渔民、教师、返乡青年组成的文艺创作团队。他们把北海市文明公约、电建村村规民约编成快板,将环保故事写成小品,去年在“乡村音乐会”展演20多场,场场爆满。村头的渔耕文化馆里,旧渔具旁新设了“文明积分超市”,村民参与志愿活动可兑换米面油。
“第一次来就被渔歌圈粉了!”来自南宁的游客王女士说,她跟着文艺队学唱了一段疍家民谣,“这种带着海水咸味的文明新风,比景点更有吸引力。”
文明“生金”:从“零散经营”到“口碑致胜”
电建村的经济以渔业、海产品加工、旅游业为主,更是广西最大的虾米加工基地?!暗缃ㄏ好住币匝丈Α⑽兜老?、品质优而闻名,全村每年加工虾米约10000吨,年销售收入约1.5亿元,有虾米第一村之称。
虾米工坊。
文明“软实力”正转化为发展“硬实力”。村里成立电建虾米协会,将“不掺杂兑假、不低价倾销、不哄抬物价”写入章程。全村共有27家虾米加工厂,其中有4家是党员经营户,坚持党委领航、支部领办、党员领头模式,助力乡村振兴持续增添动能?!耙郧奥粝好卓渴烊私樯埽衷诳课拿骺诒?,订单翻了四倍!”养殖户李大姐展示着手机里的订单记录,眼角笑出皱纹。
虾米制作流程墙绘。
如今的电建村,清晨有渔民伴着文明广播出海,午后有孩童在“文化墙绘”下玩耍,周末集市上的文创产品印着渔船虾米。当海风掠过码头,带走的是陈规旧习,送来的是满村新韵——这个曾经的传统渔村,正以文明为笔,在乡村振兴的答卷上写下最生动的注脚。